蒙古族人死后要舉行隆重的喪葬禮儀。
1.指路
人死后首先要請喇嘛念經(jīng)、指路,讓死者到“德娃珍”去。(“德娃珍”:民間認(rèn)為那里沒有灰塵,是享福的地方。)
2.喪服
有的地方死者穿藍(lán)褲,白布衫。蒙古民族以白為純潔,以藍(lán)為民族本色。布用平紋,不穿綿衣。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衣。死者遺留衣服,多贈給為死者穿衣服的人。
3.停靈
入殮時(shí)死尸不能從門過,要打開窗戶,用秫吉三根拼成門形,尸體從窗戶抬出去。(平日里小孩子不許跳窗戶,孩子跳窗戶還要跳回來,再從門走。)
4.出殯
出殯時(shí),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,而是腳朝前。
5.殺牲
死了人,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(xiàn),根據(jù)窮富不同,大至豬頭,小至雞。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"殺殉"、"血祭"的遺俗。死者如年歲高,供品被視為福物。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。祭獻(xiàn)的雞,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后食用。
6.合葬
夫妻合葬與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,女在左。
7.燒食物
蒙古民族不燒紙,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用的食品。焚燒食用后的畜骨為死者祝福。
8.服喪
古時(shí)有守孝習(xí)俗。《北史·室韋傳》載:“父母死,男女娶哭三年”。近代變?yōu)榧榔撸ā笆灼摺?、“三七”、“五七”、“七七”)、祭百日、周年。服喪期間,穿素服、禁娛樂。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,未婚男女、孤身無子者、月子?。óa(chǎn)期患病)患者或惡?。▊魅静?、癆病、惡瘡)患者,以及橫死(兇殺、車禍等致死)者,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習(xí)俗?;鸹?,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,再裝入壇罐中埋入地下。
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,有受其他民族影響的部分,也深受宗教影響。一般說,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,比較純樸,禮儀節(jié)儉,多具有宗教色彩。如今,隨著社會發(fā)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,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喪葬活動如念經(jīng)等已經(jīng)逐漸少了。土葬正逐步發(fā)展為深葬;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,逐步習(xí)慣于送火葬場火化(多見于城鎮(zhèn))。在牧區(qū),葬禮完后,為親友們擺殯席,蒙古人稱“寶音阿日哈”。城市中的一般舉行追悼會,以緬懷死者,寄托人們的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