壯族是駱越后裔民族,壯族的鬼節(jié)習俗受古駱越文化影響很深,特別是南寧市的環(huán)大明山地區(qū)和古駱越水流域(郁江流域)的鬼節(jié)習俗,都留下古駱越文化的深刻印記。
壯族的鬼節(jié)習俗實質上是古駱越人的祖先崇拜習俗,古駱越人認為人死后會變成鬼,鬼魂都要回到祖先居住的大明山,叫做“魂歸岜是”。在壯族古籍中,大明山下的陸斡被認為是鬼的都城,叫做“圩訪”(意為鬼圩)。大明山上的天坪也叫做“圩訪”,只不過這是變成仙的鬼魂居住的地方,也叫做“圩仙”(意為仙圩)。壯族老人每當夜晚看到墳地上的點點磷火,就說這是鬼去趕“鬼圩”。大明山地區(qū)是古駱越人的都城所在地,“鬼圩”的傳說不過是駱越后裔對于駱越古都的記憶罷了。
羅波鎮(zhèn)中府大王廟
古駱越人的“鬼”世界是一個溫情脈脈的世界,在壯族的傳說中,“鬼圩”的鬼魂每年農歷的七月,都會回家探親,親屬們也會為探親的鬼魂備下隆重的“宴席”和“禮品”,實際上鬼魂是回來和親屬過節(jié),所以七月也叫做“鬼節(jié)”。
傳說最先回來的鬼魂是剛死去不久的親屬,所以每年“鬼節(jié)”七月初七,有新死鬼的親屬都要先舉行接亡靈的法事,供鴨、豬、魚等給亡靈享用,燒冥衣紙錢給亡靈備禮品回“鬼圩”。隨后回來的是祖先的鬼魂,傳說鬼魂是夜里從水路回來探親的,所以傳統(tǒng)的鬼節(jié)禮儀中有造小竹木筏或紙筏,上插蠟燭和香火,晚上放到河里,以迎接祖先的鬼魂回家,這一習俗叫做放河燈。在鬼節(jié)習俗盛行的年代,一到晚上,滿河里漂流的河燈蔚為壯觀,成為壯族鬼節(jié)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。
七月十三放河燈
環(huán)大明山地區(qū)和古駱越水流域(郁江流域)的鬼節(jié)供品以鴨和魚為主,傳說這是因為鴨和魚能游水,能引導祖先的鬼魂從水路回家。馬山縣永州鎮(zhèn)的農歷七月十三有一個魚生祭祀節(jié),在這一天為迎接祖先鬼魂回家,村村都打魚分魚做祭品,沒有魚塘的人家,也要到圩上買魚回來供奉。當天全家的食品也是清一色的魚餐,主食就是著名的永州魚生。這些和水相關的習俗,都帶有古駱越人“陸事寡而水事眾”習俗的深刻印記。
鬼節(jié)中的祭禮在七月十四那一天達到高潮,當晚,家家戶戶都在堂屋的祖宗牌位上或門前的祭桌上擺上豐盛的供品,以供祖先的鬼魂享用,供品的主角當然是煮熟的鴨子。至于那些沒有親屬的孤魂野鬼,人們也沒有忘記,一般都到三岔路口和水邊插上幾柱香火,焚燒幾張紙錢,灑些水飯,據(jù)說此舉的目的也是為了安撫那些孤魂野鬼,讓他們也有吃有穿,不去搶奪自己祖先鬼魂的衣食。
環(huán)大明山地區(qū)和古駱越水流域(郁江流域)的鬼節(jié)習俗還有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祭祀“大王”?!按笸酢币步小皨I王”,傳說是古駱越的一個“女王”,民謠中廣泛傳唱“十七大王傷,十八大王死,十九造棺木,二十葬大王”。為了紀念“大王”,許多大的村寨都建有“大王”廟,鬼節(jié)期間,家家戶戶都要把祭祖的祭品先拿到大王廟里去供奉,然后才拿回家祭祖。許多地方的鬼節(jié)還流行一個唱“婭王”的儀式:七月十七,女巫們集中到巫師頭家中,大家唱頌三天三夜的“婭王經(jīng)”。鬼節(jié)的七月二十,是傳統(tǒng)的“大王”節(jié),鬼節(jié)的整個祭祀活動,一直到“大王”節(jié)那一天才正式結束。從紀念“大王”的習俗來說,環(huán)大明山地區(qū)和古駱越水流域(郁江流域)的鬼節(jié)實際上是古駱越國的“國殤”節(jié)。
七月十七“哭婭王”
武鳴縣的古駱越國的中心羅波鎮(zhèn)一帶,鬼節(jié)期間還專門制作一種叫做“喃哆喝”的吹奏樂器,“喃哆喝”用小竹管為材料,一頭封口,一頭開口,開口的一頭用長棕葉卷成一大喇叭,另一頭把竹管削薄,挑出能吹響的簧片,另外再在竹管上挖出六個音孔,就制作成了一把“喃哆喝”?!班吆取笔枪砉?jié)的專用樂器,一般在七月十三晚吹奏,目的是為了招祖先的鬼魂回家。鬼節(jié)中“喃哆喝”的凄切音調,更增加了“鬼圩”的神秘色彩。